• 今天是: 天气预报:
  • 中国科学院
  • 合肥研究院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研究院科技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规划 / 研究院科技规划
  • 研究院十二五“一三五”规划要点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31
  •   一、研究所“一三五”发展目标 

       1、定位 

      面向国家洁净能源与环境安全需求,面向极端与复杂条件下物质科学前沿,建设并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强磁场、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研究网等大科学平台,形成等离子体物理、大气环境光物理/化学、极端和复杂环境下材料与生物物理等优势学科群,发展磁约束聚变堆、大气环境探测、强磁场,及能源环境健康等需求的功能材料与智能系统等战略高技术,成为国际著名的“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的物质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重大突破 

      突破一:实现EAST三大科学目标,开展聚变堆设计和预研 

      实现EAST三大科学目标,在高性能长脉冲等离子体等实验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突破聚变物理与工程关键问题,开展聚变堆工程设计和关键技术预先研究。 

      建成高温液态铅铋回路实验装置、堆材料服役性能测试平台和铅铋堆芯热工综合实验平台,为ADS实验堆建设奠定基础。 

      突破核极端环境遥操纵机器人关键技术和实验测试,完成演示系统并实现对舱内零部件回收、更换和检漏等任务。 

      突破二:大气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3-4项机载、星载大气环境探测装备 

      建成大气环境光学技术、中红外激光材料和激光技术等平台,研制系列先进大气环境定量监测仪器;实现3-4项机载、星载大气环境探测装备。 

      建立江淮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研究示范网,建成重要大气成分高分辨光谱数据库、我国典型地区大气成分与大气光学特性数据库与模式。 

      发展光波辐射大气传输定量模型和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大气光学测量装备,为发展先进光电系统建立专家评估系统。 

      突破三:突破高场水冷磁体和混合磁体技术,建立世界先进水平的稳态强磁场装置 

      突破高场水冷磁体技术、大尺寸高场超导磁体技术、高稳定度特大功率直流电源技术,建立世界先进水平的稳态强磁场实验平台。 

      建成我国大尺寸高场超导磁体研发平台和性能测试系统、强磁场下特种功能材料生长系统、国际先进的高场磁共振实验系统,以及高电压和低温等多种极端实验条件。 

      在强磁场条件下多种特殊功能材料制备、强关联材料机理研究、常见重大疾病病理及药理研究等方面获得原创性成果。 

      3、重点培育方向 

      培育方向一:聚变反应堆基础理论研究与数字托卡马克 

      开展EAST边界局域模演化、等离子体环向转动输运、中性粒子输运、非线性相互作用等基础理论研究,针对聚变装置具体参数进行计算机模拟,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型创建数字托卡马克系统,分析模拟结果并对比实验测量,通过精准测量检验修正理论模型,深化理解其物理过程,建立聚变反应堆基础理论。 

      培育方向二:大气环境光物理/化学 

      进一步发展检测新方法和装备,结合外场综合观测,重点研究并获取大气气溶胶成核机理及其与云相互作用过程、复合污染机理与环境效应等规律性认识,并为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光电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大气光学特性基础性科学数据。 

      培育方向三:极端条件下材料与生物特性 

      开展强磁场、强中子辐照、极低温、超高压等极端条件下材料特性研究,合成特殊功能材料;建立面向核能工程的抗辐照材料制备和表征平台,发展抗辐照的新型材料。完善强磁场、离子束等生物物理实验条件,开展强磁场、辐射效应与技术生物学研究,研发新医药,开展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的病理学和药理学研究。 

      培育方向四:智能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技术 

      发展用于核能工程、星载/机载遥感系统、先进医疗仪器、伙伴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数字化设计平台,建立涵盖复杂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优化、可靠性设计、服役过程监控及安全评估、绿色化与智能化制造过程的全寿命设计理论与方法,发展机电一体智能装备与核极端环境遥操纵机器人。 

      培育方向五:医学物理与技术 

      进行资源有机整合,创建医学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完善精确放疗、质谱检测、核磁成像、等离子体医学、激光医疗、运动健康等研究平台,建设肿瘤专科医院临床平台,探索物理新方法与技术的诊疗机理,发展新型医疗装备。 

       4、保障措施与重大改革举措 

      1)探索有效的“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为建设设施先进、规模效益明显、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科教结合的综合性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奠定基础。 

      2)聚合院内外相关队伍力量并集成研究院各所多学科优势,合作与共建创新单元和创新平台,创建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3)实施有效激励和人文关怀等措施,凝聚优秀人才,培养青年人才;与合作单位人员互聘机制,吸引急需骨干人才;加强国际合作,建立若干国际科学家的创新群体,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 

      4)加强科学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大气光学综合实验场与遥感辐射定标实验场、大型超导综合实验平台以及合肥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相关研究系统。 

      5)营造优良的学术环境,着重学术评价,设立开放研究计划,持续支持重要发展方向,前瞻布局和培育新兴研究方向,促进科教合作与学科交叉。 

      6)围绕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开展院地合作和成果转化。重点建设“黄淮海绿色现代农业创新集群”,着力推进控失性缓释肥、农业物联网等绿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