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天气预报:
  • 中国科学院
  • 合肥研究院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研究院科技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规划 / 研究院科技规划
  • 合肥研究院十三五规划简介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06
  •   一、定位: 

      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我国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着力于核聚变、环境监测与治理、强磁场等已具优势基础的研究领域的发展;着力于推进光电空天技术、新型功能材料、现代农业、高端医疗等高新技术创新及其转移转化。建设并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将科学岛建成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 

       、发展目标 

      十三五合肥研究院的发展目标是: 

      抓住四类机构改革的机遇,凝聚智慧力量,建成装置性能世界一流、运行管理开放高效的国际著名的科研机构。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依托国内唯一、世界先进的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装置,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带动磁约束核聚变、材料科学、量子物理、物质与生命科学交叉、大气环境光学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开拓者、领跑者。筹划建设我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积极推进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和立项,推动共建大气立体探测与实验模拟装置,引领聚变、强磁场、大气环境探测等领域大科学装置的发展,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 

      培育先进核能与核能安全技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面向特殊环境服役材料物理、现代农业技术、医学物理与技术等重点方向,建成安徽省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国内领先的离子医学中心,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创新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源头。 

      依托EA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推动建设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国家强磁场科学中心推动筹建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特殊环境服役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立拥有300余名高层次人才的科研队伍,向社会输送1500名硕士以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项,承担ADS、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重大专项任务,积极推进第二粮仓项目预研,争取经费60亿。 

      积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到2020年,实现专利许可、转让及技术作价入股数量和金额较2014年翻一番,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在安徽、河南两省企业新增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利税超50亿元,各类横向技术合作项目超过200项、经费超过2.5亿元,投资企业数量达到4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新增1-2家上市公司。 

      三、重大突破 

      1. 磁约束核聚变科学与技术 

      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将进一步提升EAST装置及其子系统的运行能力,依托EAST开展物理实验,重点解决适合于未来聚变反应堆高约束稳态运行关键物理和技术问题,并在ITER等离子体时间尺度上(400s)演示相关的物理集成和技术发展成果;针对ITER采购包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面向CFETR核心技术开展预研,其科学技术基础基本满足CFETR工程设计和建造的需要,初步建立中国聚变堆物理工程和符合国家相关法律的安全评价标准,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的筹划和建设提供强大支持。主要内容包括:依托EAST装置的物理实验研究;EAST重点工程技术研究;面向ITER的关键技术研究;面向CFETR关键技术预研。 

       2.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应用 

       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将进一步发展机载、星载多平台综合探测技术和全过程定标技术,发展全光谱高分辨率大气环境先进探测技术,实现全高程大气气象要素和大气痕量成分高距离分辨率实时探测和中低层大气多要素实验模拟,大力推动大气环境监测有效载荷应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形成地基、机载、星载的多平台立体综合探测体系,为我国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体系的建立做出贡献,推动大气环境综合探测示范应用和成果产业化,为国家大气环境战略和高技术发展提供必要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星载大气环境探测技术;大气环境综合立体探测技术;大气污染机理与监测新技术研究。 

        3.强磁场科学与技术 

      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依托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重点针对量子效应及新现象、物质和生命科学交叉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发展新型合成和表征技术手段,使合肥研究院在强磁场等极端条件下前沿科学领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高地。突破50T级稳态强磁场关键技术,使我国的强磁场实验条件在未来十年内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为强磁场等极端条件下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强磁场下量子现象与新效应研究;强磁场下物质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强磁场下新型合成与表征技术;稳态强磁场关键技术研究。 

        4. 国防战略高技术 

      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高技术创新领域的现有科研优势,进一步加强国防战略高技术研发。 

      具体研究内容略。 

       四、重点培育方向 

       1. 先进核能与核能安全技术 

      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依托EAST大科学装置和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重点发展先进核能与核能安全技术,建设国际领先的铅基反应堆材料服役性能、热工水力特性、关键设备综合测试与研发实验平台,反应堆运行与控制综合仿真平台。围绕高能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核应急决策支持中的关键问题,重点突破中子物理与辐射安全的技术瓶颈,着力发展核应急与大规模集成仿真的关键技术,为先进核能系统安全运行和发展提供保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面向移动供电及ADS处理核废料的铅基反应堆技术;中子物理与辐射安全研究;核应急与大规模集成仿真研究。 

       2.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围绕《中国制造2025》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总体要求,以推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的产业化为目标,重点开展面向特种需求机器人的特殊传感器,特种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制,将合肥研究院建成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技术高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主要研究内容为:面向特种机器人的特殊传感器研制;特种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制。 

       3.面向特殊环境服役的材料物理 

      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将围绕深空探测着陆环境、环境中污染物检测与治理、高能粒子辐照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揭示特殊环境服役下材料的功能与失效机理,建立特定的材料设计、性能预测与调控的理论体系,打通从材料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的创新价值链,推动成为我国特殊环境服役材料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满足我国对特殊环境服役材料的需求做出实质贡献。重点开展的研究包括:特殊环境服役材料理论设计与性能预测;辐照环境下材料及其服役性能;航天服役环境新材料探索与应用;特殊污染环境纳米材料物理与化学;面向特殊环境的节能环保材料;超高压环境下材料物理。 

       4.现代农业技术 

      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将聚焦“3个衔接(政府-院所-企业、技术-产业-经济、种植业-养殖业-农资业)、2个促进(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1个提升(产能与效益协同提升)”的总体目标,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面向现代农业这一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农业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为主线,打造区域产业创新集群,为我国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辐射诱变与分子育种研究;智慧农业技术研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 

       5.医学物理与技术 

       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将依托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平台,面向国民健康需求,围绕肿瘤等重大疾病,完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系统康复的医学物理与技术体系,建成离子医学中心和三甲肿瘤专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平台,提升肿瘤医学临床平台转化研究能力;聚焦肿瘤精准治疗,以肿瘤诊断技术研究与临床治疗装备研制为重点,研发超导质子加速器及放疗软件等高端医疗系统,开展肿瘤精确靶向治疗的机制、分子病理和药物研究,发展早期诊断和辅助治疗的物理新技术,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转化医学研究基地。重点开展以下研究:肿瘤精确靶向治疗的机制、病理和药物研究;质子精确放疗技术研究;医学物理新技术研究。 

       五、保障举措 

      (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1. 充分发挥战略咨询委员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作用,深入开展战略研究。 

      2. 抓住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筹建、研究所分类改革的契机,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凝练科研攻关方向。经费、资源向重点方向倾斜。 

      3. 推进大科学装置技术从并行到引领的跨越,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筹划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推动共建大气立体探测与实验模拟装置,积极推进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和立项。 

      4. 统筹协调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推动基础和前沿科学研究发展。 

      5. 扩大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交流,探索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引进人才工作力度,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开展与欧美发达国家顶尖科学家的智力合作。 

      2. 着力加强人才培养,聚焦科技领军人才。完善评价体系,动态调整考核、评估、奖励、岗位、薪酬等有关政策。 

      3. 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与中科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紧密合作,培养优秀研究生,开展合作创新。 

      4.探索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专业工程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三)积极建议和争取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多渠道争取支持。 

      1. 积极提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议;积极向科技部和国防有关部门建议并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或重大研发任务;高质量完成科学院先导专项任务,争取在国家层面立项。 

      2. 积极承担地方政府或产业界委托的重大技术研发任务,建成三甲肿瘤医院,落实与合肥市等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建好离子医学中心。 

      3.积极争取和承担国际大科学装置的重要技术研发任务。 

      (四)聚焦产业需求,打造转化平台。 

      1.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构建高效、合理、通畅的成果转化机制。 

      2.提升知识产权综合管理能力,形成以转化运用为重点的知识产权转化机制。 

      3.打造以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为主,铜陵皖江中心和淮南新能源中心为两翼的院地合作框架,构建服务安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进河南中心发展,形成分中心与地区中心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 

      (五)加强科研条件建设,提升支撑能力。 

      1.着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筹建工作。 

      2.加强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购置,进一步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水平。 

      3.加强园区基础条件建设,建成4万平方米物质科学交叉研究平台;落实4万平方米研究生教育基地的建设任务。 

      4.加强数字档案室建设。 

    图1.四类机构的定位

     

    图2.科研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