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合肥研究院主页English旧版主页联系我们
科学岛新闻网
新华社:破解“一粒药”的困境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20-12-14

  刘青松与同事在实验室工作

  这个细胞是什么细胞?

  这是结肠癌的PBMC,从外周血里面分离出来的。

  好,来。我看啊,这部分是什么?

  对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刘青松而言,合肥,并不是他的家乡,然而2012年决定回国时,他选择了在这里安家工作。他将目标瞄准了研发国产抗癌新药,与“哈佛八剑客”中的任涛、王文超、刘静组建起药学团队,向研制抗癌靶向药发起攻关。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刘青松 

  像我们中国,每年我们的新发(癌症)病例将近400万(人)左右。因为癌症,我们每年去世的大概280万人左右。在临床上,我们还是有巨大的对于药物,对于新疗法、新技术的需求。

  刘青松坦言,最初决定研制抗癌新药,主要是看重国内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但是在2013年,一位癌症患者家长打来的求助电话让他看到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刘青松 

  一个病人家属看到了我们发的科研文章,他是看懂了之后打电话来问,刘老师,你这个药什么时候能吃?一个小姑娘,得了急性白血病。她问她的爸爸,现在不是有好多药吗?爸爸你赶紧去买,弄好了之后我要出去玩。

  让刘青松感到惋惜的是,由于找不到有效的抗癌药,小女孩很快就去世了。刘青松团队深刻体会到了癌症患者所面临的困境。这激励着他们加快了抗癌新药的研制步伐。

  刘青松药学团队成员 王傲莉 

  (我国)前期还是以仿制药为主,仿制药意味着国外的(抗癌)药专利到期了之后,国内才可以仿制。要不然就通过国外进口去买,那就是价格非常高,可能一个月的药费就是高达十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那种。然后另外就是等着国内引进来,把这个药物通过购买的形式然后引进来。那这样实际上也存在一个时间差的问题。

  “药少”“药贵”,成了癌症患者对抗病魔路上的“不可承受之痛”。刘青松认为,要想解决“一粒药”的困境,除了推动抗癌药的引进、降价、进医保等工作,更关键的是要提升新药自主研发能力。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刘青松 

  2014年的时候,我们就基本上从海外招聘了将近30个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加入到我们这个团队当中来。我们主要是针对像白血病,咱们中国人常见的胃肠道肿瘤、乳腺癌等等这些,我们展开了大规模的靶向药物的研制。路径走得最快的,是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一个药物。2018年的6月份,我们已经拿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试验的批件。

  目前,刘青松团队正在研发的抗癌新药有20多种。同时,按照研发计划,将会有多个候选药物于2021年进入临床一期试验。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刘青松 

  当我们在进行这个新药创制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在一些(药物)评价技术上我们是缺乏的。但是如果要送到国外去检测,那个成本实在是太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新药创制要做好,那么我们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评价技术做不好,那么我们在这方面是永远受制于人。

  为了解决抗癌药物的评价体系问题,刘青松团队以细胞工程技术为核心,发展了用于靶向药物评价的BaF3工程细胞体系。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刘青松 

  利用这个技术,我们已经给国内的200多家企业提供了相关服务。甚至一些国外的企业都把他们的靶向药物送到我们这里来进行检测。

  刘青松药学团队成员 任涛 

  (肝癌)临床上的药物,针对肿瘤患者进行评价做了5000多例了。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这个实验方案治疗的患者(相比常规方案),它的无疾病进展期可以延长8个月。

  刘青松说,他们的努力方向是把癌症变成一种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的可控慢性病,让患者有生活质量地带癌生存。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光靠科研人员努力是不够的。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刘青松 

  我们要破解“一粒药”的困境,这不是一个团队、一拨人能解决的问题。这可能需要一代人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生物医药产业这一类的所有东西我们需要的是创新。从科学发现转化为产品,或者技术是需要时间的。

   刘青松药学团队成员 任涛 

  新药创制周期很长,费用很高,失败率也很高。社会要对这样的研究要有失败的容忍度。各方面(合作),国家政策也要引领,才能让我们新药创制的速度逐渐提升起来。

  新华社记者金剑、报道员潘登、宋时佳、戴印旭安徽报道。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