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合肥研究院主页English旧版主页联系我们
科学岛新闻网
合肥研究院育成“谷草兼用 一种两收”青贮脆秆水稻
文章来源: 文/李慧 图/李慧 王天昊 发布时间: 2021-10-22
  10月21日上午,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谷草兼用”脆秆水稻关键基因技术转让签约及示范现场观摩会在庐江县白湖农场举行。合肥研究院吴跃进团队培育的脆秆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秸秆变脆、脆而不倒”,既有助于秸秆还田,又可以作为羊、牛等青贮饲料,有望从源头解决秸秆全量还田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解决动物粗饲料短缺问题,助力农业实现可持续及高质量发展。 

 

脆秆水稻示范田 

  十年磨一剑,团队发掘出 “脆而不倒”理想脆秆水稻基因 

  秸秆还田利用是一种生态环保的秸秆处理方式,但传统的水稻秸秆很有韧性难以折断、粉碎,且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含量高,降解速度慢,会影响下一季的作物种植。而秸秆变脆之后,又容易出现倒伏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十余年来,吴跃进研究团队为实现脆秆水稻从理论到应用的突破,持续开展水稻脆秆突变体的遗传分子机制研究。团队发现了22个不同类型的脆秆突变体,最终克隆并进行基因功能解析了4个新的脆秆基因(包括理想脆秆基因IBC以及半显性脆秆基因Sdbc1)。其中,理想脆秆基因IBC在开花后茎秆中表达较强,农艺性状优良,不影响田间农事操作。 

  在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团队利用理想脆秆基因IBC育成水稻品种“科脆粳1号”,与对照相比,“科脆粳1号”秸秆的纤维素降低11.9%和半纤维素含量增加15.7%,秸秆的组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增加倒伏风险。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倒伏已经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不良因素。课题组利用风洞试验模拟1-9级风力下“科脆粳1号”的抗倒伏性能,表现出极好的抗倒性,多年的生产示范中也未见倒伏现象的发生。 

  牛羊爱吃,秸秆也能“变废为宝”

  为了评价脆秆水稻的饲用价值,在合肥市“借转补”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安徽荃银高科种业与合肥研究院合作,联合动物营养专家开展了脆秆青贮以及饲喂肉羊的研究。成分检测表明青贮脆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高于普通稻草及全株玉米,显示出更好的营养价值。营养物质消化率测定表明,脆秆所有消化指数均高于青贮玉米及普通水稻秸秆。通过严谨科学的设计实施饲喂试验,结果表明青贮脆秆饲料饲喂效果最好,饲喂肉羊增重率比青贮玉米饲料和普通秸秆分别提高17.1%、21.2%。 

  活动现场对示范种植的科脆粳1号及对照组进行了现场收割和现场测定,初步实现脆秆水稻机械收割、打捆、裹包、青贮一体化流程。测产结果显示:科脆粳1号较对照品种每亩增加稻谷产量10%以上,同时收获新鲜秸秆1400公斤;“科脆粳1号”较对照品种秸秆更易粉碎,小于10厘米秸秆占76.3%,对照品种占15.9%,有利于后续青贮发酵。 

 

 

脆秆水稻机械收割、打捆、裹包、青贮一体化流程 

  把论文写在中国农田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合肥市副市长王民生等专家和领导现场考察了脆秆水稻栽培示范区,并对脆秆水稻培育给予了高度评价。谢华安院士表示,脆秆水稻研究成果极具创新性,科脆粳1号的育成,对农业科学的发展、种业工程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都有很大贡献。王民生表示,科学岛技术人员与荃银高科积极主动作为,实现了这一项目“谷草兼用”的重大突破,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了中国大地上”。 

  荃银高科副董事长、总经理张琴表示,公司未来将在拥有脆杆基因使用权的基础上,围绕水稻“谷草兼用”的育种目标,继续联合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创新联盟的研究团队,建立高效的分子育种体系以及全基因组选择技术,通过发掘、聚合有利基因进一步改良秸秆的饲用品质,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培育多种类型的脆秆新品种,进一步从品种源头提升秸秆的利用价值。 

  合肥研究院科技促进发展处处长邓国庆和张琴代表双方签署了“谷草兼用”脆秆水稻关键基因及技术转化协议。合肥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邹士平以及荃银高科、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签约仪式及示范现场观摩会。

王民生副市长、谢华安院士在示范田现场

 

签约仪式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