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永远是甘泉——记原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二室年轻人的故事
讲述者:退休职工、离退休梅山第三党支部党员梁向阳,原等离子体所高级实验师
1971年春天,一批从合肥郊县插队的优秀知青和从合肥市各个中学择优选送的初中毕业生,怀揣着梦想走进了三面环水、风景秀丽的董铺岛。当初大家正值青春年华,为何来到董铺岛呢?
事情还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1965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委为了建设董铺岛,从北京的中科院电工所八室802课题组抽调部分科研骨干成立了电工所合肥分部,从事激光电源的研制任务。当时,八室的老领导季幼章、乐秀夫、许家治、郭增基等,也奉命来到岛上,进行大功率固体激光器的电感储能脉冲电源的研究。
1970年12月,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正式成立。北京来的从事电源研制的团队编为安光所一室,下设101组(常温电感储能电源组),102组(爆炸磁流体发电组),承担了为国家建设服务的科研任务。1978年9月20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成立,原安光所一室划归等离子体所,就是今天的聚变电源研究与控制工程研究室(二室)的前身。
我们在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和师傅们的谆谆教导和言传身教下,由青春阳光的学员成长为电源战线中的一员,也是科学岛首批实验系统的工作人员。
在科学试验中,我们承担着控制、测量、保护、主回路等工作任务。如:当时测量手段为光线示波器,每次试验结束工作量很大,要冲洗胶片、印制放大、计算各种参数和记录实验数据,一点也不能马虎。再如:参加铅蓄电池维护值班,一个夜班可到食堂领二两面条、一勺猪油、一勺盐的夜餐,但谁也不觉得艰苦。当时,室团支部有18人,白天,大家参加科学试验;晚上,听老大学生讲专业基础课,参加政治学习,还有办墙报、民兵训练等活动。在紧张愉快的工作学习中,大家逐渐成长起来了。后来,其中4人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1人考上了大学。有的同志还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上了电大、夜大等专科学校继续充电。退休时,大部分人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或管理干部职称。其中段泽民成为这批人员中的佼佼者。改革开放后,他离开研究所白手起家,创建了中航工业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报》曾发表长篇报道,表彰他的创新性贡献。公司建有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强电磁环境防护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及安徽省飞机雷电重点实验室等,分别承担了ARJ21飞机、C919飞机及各类专用飞机、直升机等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已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大型专业飞行器雷电防护实验室,在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在等离子体所,我们很快成为等离子体所实验技术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家怀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强不息、努力奉献,参加了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和重要实验任务。后来,团队中有12人光荣入党,一些同志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院所先进工作者。有些同志还成长为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和科技企业家,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